刘备的三句经典名言:有两句是真的,有一句刘备不能说也不敢说?

听评书、看小说,大家都记住了刘备的三句名言,第一句话就成了“社会人”的座右铭和口头禅:“兄弟如手足,妻如衣裳,衣裳破了,还可以还是缝合,断了肢体,还能继续。” ?

这句话出自《三国演义》第十五回“太史慈激战小霸王,孙伯符战燕白虎”。 是张飞因为喝酒,不仅失去了徐州,还失去了刘备的妻子。

当刘备得知徐州夫妇失守后,只是“哑口无言”,而关云长这个红脸大汉却不管这些,直接调教了张飞。 羞愧难当的张飞欲拔剑自刎。 那句名言也得到了解释:“我们三人在桃园是结拜兄弟,生不如死,愿同归于尽。今日虽失城池一家,安仁却教弟兄们去死。”中道?匡承池不是我。是的;即使家人被困,吕布也不会杀了他们,还能设计去救他们。我哥一时失误,何必如此急切献出他的生命!”

刘备说完,放声大哭,关羽和张飞也哭成一团。 从此,三兄弟的情谊坚如金。

但如果我们细看三国正史,就会发现,刘备的三句名言,其中两句是真的,只有一句刘备不能说也不敢说——但这两条真理一直被被遗忘或误解。 反倒是那句假话,被奉为经典名言,直至今日也成了口头禅。

三国

除了“兄弟如手足,妻如衣裳”,刘备还说了两句名言:一是荆州败亡时说“大事必以人为本”; 勿以恶小而为之,勿以善小而为之。”

《三国·卷三十二·蜀书二·先师列传》和《三国演义》第41回“刘玄德与众渡江,赵子龙单骑救世主”的记载基本是同样,除了“冀”与“大事”略有不同,“以人为本”的核心没有变。

然而,“以人为本”的含义似乎被误解了。 例如,三国最著名的专家说,以民为本是刘备的首创,意义与今不同:“这可能是‘以民为本’这个词的最早来源。 ..刘备的“以人为本”的理念和我们今天讲的不是一个理念,我们今天讲的是以人为本,而刘备讲的是以人为本。

具体如何解读刘备的“以人为本”,笔者没有资格去质疑名家,但我知道这句话不是刘备创造的,而是齐国名臣管仲说的。春秋时期。 这句话出自《管子·八言》:“霸王之始,以民为本。理则强国,乱则危国。”

综合脉络分析,以人为本的“基”是根本、基础,绝不是利润之本。 名家可能在这一点上冤枉了刘备。 刘备师从经学大师陆贽。 宣德公虽然不爱读书,但肯定背过《管子》。 引用管仲的名言,自然是为了展示他的正面形象。 一代英雄的格局,不会像后世那样。 好小。

三国

以人为本被那些以人为本的人误解了,甚至被很多人遗忘了,所以人成了资本。 著名学者和官员的想法和做法不谋而合。 也许著名学者正在为官员的忘恩负义寻找理论依据。 这个话题说多了会泪流满面,说到这里,我们再看看下一句:“勿以恶小而为之,勿以善小而为”。

不知为何,刘备给刘禅的诏书被收录在《诸葛亮文集》中,而没有出现在《三国志》中的《先师列传》或《后师列传》中。 这里顺便提一下:《诸葛亮文集》也是陈寿编的,编修完成后,陈寿还专门写了一篇《晋诸葛亮集表》给晋朝皇帝:“陈寿等曰:臣在书郎,仆引中书监。 . 删重随课,共二十四章,题名在右。

《诸葛亮记》收录的刘备遗诏告诫刘禅,“勿以恶小而为,勿以善小而为”。 但这句话不是刘备创造的。 我们只能说刘备有包装专利,因为类似的话,淮南王刘安和他的弟子编着《淮南子·苗献训》:“君子不说小善不成。”小善积大成大善,不是说小恶可以无害,而是小恶积大成大恶。断轴,故君子内敛于小。

三国名言刘备_三国

作为汉朝皇室,刘备即使没有精读《管子》,也应该对前辈刘安主编的《淮南子》不陌生。 以谁为根据的问题:“取万人之爱,得万人之心。伐木取根,则不能从之。”王根为根,臣为枝叶。

说到底,还是说说君(官)民的关系吧。 我们换个话题,说说刘备从来没有说过的一句话:“兄弟如手足,妻如衣裳”。

“妻如手足,妻如衣裳”。 这句话是刘备不能说也不敢说的。 其原因有二:其一,刘备、关羽、张飞并未在桃园结拜。 床,恩若兄弟。 而周人广坐,(关张)终日伺候,从前主,不避险。 (《三国志》第36卷)》

刘备仁义的名言_三国名言刘备_三国

既然金兰和刘备之间没有交情,关羽和张飞是君臣或主奴关系,那么关张的地位就不会超过刘备的妻子。 这就是刘备不能说那句话的第二个原因:他不敢说,因为糜竺糜芳会揍他!

正史中的糜竺和糜芳都不是好茬子,他们不仅有钱,而且还是能打仗的家族:“从朱到赵(虎贲中郎之子,糜未之子,糜竺之孙,胡骑见迷赵),众人躬身行礼,马善射。

糜竺和糜芳要是知道刘备不把自己的妻子放在眼里,肯定不会让自己的姐妹嫁给刘备。 事实上,米家不仅送出了女儿,还送来了两千家眷和一大笔金银:“前主转军。贤主为妻,奴奴两千,金银钱济军;时穷,以此复兴。”

刘备欠芈夫人一个大人情,不管他心里怎么想,他都不会真的拿芈夫人当衣服,穿坏了就扔掉。 其实,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,都不可能说出“妻如衣裳”,因为他拍着胸脯想了想:有多少男人不欠自己的老婆的? 一个人可以随心所欲地抛弃自己的妻子,又怎么可能相亲相随呢?